張相片
紀教練將老師螳螂拳一系列講手照片連圖開始加上註解,這個是子母連環中的變化,黑方左手採下白方左拳,再起左膝,剛好把自已的膝撞給擋了下來,是不智的行為。雖然膝撞的很有張力,但不只浪費了一招,而且有可能把自已陷入危險之地。還好黑方左手又及時抓住了白方的右手,否則後果不堪設想,另外老師也在台灣國術論壇對這個講手作了說明,就算沒有學過螳螂拳的人也可以欣賞,我把網址列出如下:

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張相片
2011年03月20日歐吉書教練「陳氏太極拳圖說」導讀,本次歐教練就身心十二用太極拳用說作個解釋,一本好的武學經典,可由閱讀之中活潑您的心智,並且如果真的了解,您就得到他的指導,這次的導讀令人熱淚盈眶,值得一讀再讀,以下是活動照片作個紀錄。

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張相片
上課時師曾提到:麒麟吐書(指天插地)能把中心的力量向上下兩個方向帶起,同時把一側肺氣充實,是鍛鍊內臟的很好招式屬土,練對了,對於「脾胃」這個後天元氣之本相當有助益。上手與下手繼續延申將過渡成丹鳳朝陽一式,若下手再往下將形成下穿掌,丹鳳朝陽掌式其勢有益於心,屬火。因此就勢子而言,必須由心而發。上昇以騰,下按有根,如此既沉且浮,而龍騰在其中。

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張相片
2011年03月13日楊世芳教練導讀「六合螳螂手法」一書,既然是手法講手,自然要上場試試,看是否符合書說所講,老師在楊教練結束後也提出自己的見解,當日也針對裏底漏作了八十多個講手,摔的下手七葷八素,很高癮的。以下是活動照片作個紀錄。

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張相片
紀教練將老師大八極雙撐一系列講手照片連圖開始加上註解,這個是雙撐系列4,這招可欣賞雙方鬥智、聽勁如下所示,老師也在台灣國術論壇對這個講手作了說明,我把網址列出如下:

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張相片
這次上課在休息聊天時,令在場只為學習養生氣功者非常的驚訝!學員對每次上課所練習的呼吸法「巽風喜息」竟然也可以發勁(參考下方起巽風勁法),原來是只是呼吸的"養法"竟然在吞吐浮沈之間可轉換成"用法",雖然此班以養生氣功為主,但武術本來就有養法、練法、用法、演武之別,但不能差太多,

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張相片
沈墜勁是八極拳的特色,但初學者做起要不是不夠沈墜就是不夠輕靈,沈有重的意味,墜有向下的意味,既然都是又重又向下怎會有輕靈浮力呢?要確實體會必需了解到何為謂沈之力與浮之力?舉常見武訣,「肘」、「氣丹田」、「鬆腰胯」…具沈之力,「涵胸背」、「虛領頸」…則具浮之力,雖是如此但確實做出來又是另一回事。

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張相片
陳鑫宗師寫的陳氏太極拳圖解有這一段話:「上打○○下打○,中間兩肋並當心…」雖是其交戰要訣,但也明白指出人身體上的弱點,日常體勢如能保護這些弱點除了是防身也是養生之道。回到肋的部份,肋骨會因上半身的角度而呈現相對 「藏」或「現」 姿態,藏與現對身體有什麼影響?做實驗最容易感覺,透過胸、腹部肌肉的控制可將 肋骨貼近肌肉並露出肋骨紋路 或 被肌肉包覆看不出肋骨紋路,我們不妨稱前者為現,後者稱之為藏,這時用指尖刺肋可發現前者有一種不舒服危險的感覺,如同沒有防護被攻擊狀態,而後者這種感覺程度就低的多,這主要除了肌肉的包覆外,若有練氣者,其氣也較容易在「藏」的狀態覆於胸腹之間(當然也要透過涵胸拔背與氣沈丹田的體勢),增加氣罩厚度及防禦能力,也可以說是增加涵養胸腹間的能力,這個觀念很重要除了養生有用外防身也很有用!

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張相片
2011年02月20日紀宓妏教練導讀「陰陽八盤掌」一書,負責導讀的教練都得親自示範,並接受詰問,不能只是說說而已。這次也比較了陰陽八盤掌、程派、尹派三者的走掌區別,及內義,和一群認真的教練一道研究,可以暢所欲言,很過癮的。以下是活動照片作個紀錄。

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張相片
俗語云:「老從腳開始。」腳有兩項特點:第一,身體部位腳距離心臟最遠;第二,行走站立時,要承受全身的重量。因為腳離心臟最遠,營養這部位的血管也最長,人老血管開始硬化,最長的血管也最先受到影響。且從清早到晚上,站、坐、行,腳都處於身體的最低位置,腳部的血液最難回到心臟,因為需要經過靜脈瓣(向心臟單方向開的),經肌肉壓縮,及右心房的負擔,把血液從一公尺多的腳部低處抽回來,對心臟功能而言是一項考驗。所以心臟機能退化,腳就開始腫了。等到血管硬化阻塞到「走幾分鐘就要坐下來休息」時,距發生心臟冠狀動脈嚴重阻塞已經為期不遠。(資料整理)

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